中国汉字和书法的重要代表字体——楷书的发展历史!

楷书的发展历史

很多人对于楷书存在一种误解,尤其有些所谓“现代书法家”更是带偏一群人。也是因为楷书端正秀丽,横平竖直,不如隶、草、行那样变化丰富,所以也居然认可这种观念,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。这样的状况也说明很多书法爱好者虽然写一手好字,却对汉字发展史和汉字的主要作用处于知识空白,这方面的知识也非常的贫乏。

要说楷书的发展史,还真要从汉字更远的的发展历程说起。

仓颉造字:

仓颉到底是谁,一直是众说纷纭,但是我比较认可的观点是鲁迅先生提出的,大致的意思是:中国的汉字是众多仓颉们集体和陆续完善创作的。就是说汉字造字是一群仓颉们集体创作的,而不是一个人,是中国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。

仓颉造了

汉字的创作和发展同生产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:

汉字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须结果。在远古时期,生产力低下,主要的生存资源是靠采集和狩猎这些手段来维持的。这种低下的生产自然记事很少,虽然有一定的记事需求,但是最初的结绳和画画记事是足够满足需求的。

结绳记事

但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自然是要一直往前发展的,即使在采集和狩猎后期,比如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,采集和狩猎效率也提高了,食物结余也越来越多,这些也要记录,记录量也增加,同时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和资源分布的了解深入,这些自然要记录下来以传承给后人,还有结余的还活着的猎物和吃下的果核等种子类,让人类慢慢跨入了刀耕火耕的时代及畜养驯养后的野生动物,要记事的地方更多了。

石器时代

原始社会

记事

这时结绳记事和画画记事自然就跟不上记录需求,人类生产力的增加,部落的慢慢扩张,就形成了初级聚落的村落城邑,部落不只是需要记事,还需要立德、立言、传承需求,这时自然就催生了汉字的产生,看到这儿我们也会明白汉字的出现最原始的目的还是为记事。

仓颉造字

当然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字,至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结论,但是汉字肯定非常早出现的了,也产生了仓颉造字的传说。

甲骨文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汉字字体:

甲骨文因为出土晚,研究历史是大约从清晚期才开始研究的, 钟鼎文因为出现早,在汉代就有专业研究学者了,虽然甲骨文出现晚,但是因为钟鼎文有大量的历代文献和研究成就,而且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,所以即使研究晚,加上甲骨文出土的完整,而且存量非常庞大,所以研究成果也一样斐然。

甲骨文

钟鼎文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,里面很多范字就是钟鼎文,同现代甲骨文来比较,他们之间的笔画和脉络是基本相同的,而且钟鼎文实际是最迟在商代后期也出现了。

说文解字

更为重要的是甲骨文是最早有书法规则的文字,这从出土的习刻、习辞中就能佐证,也是中国书法的起源文字。

但是这个书法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书写的艺术的书法,而是书写的法度,即书法的笔画、架构、规则。这也说明汉字的出现发展有两个地方是必须具备的:一是可识别性。二是统一性。

文字的出现就是为了记载、传承:

这就要求必须统一规则,这样才能让其他人容易学习,也能看明白,让后人看明白,否则文字就失去存在的价值了。在中国实际出现很多文字,为什么有些文字长盛不衰,究其原因就是上述原因是决定因素。

基于汉字必须基于可识别性、易书写性、易学性,所以简化也是必须的发展趋势。一个难写的文字自然是很难有生命力的,实际钟鼎文虽然有甲骨文的痕迹,但是可以看成是甲骨文的简化阶段,小篆也是包括钟鼎文在内的大篆的简化字体

三种古代字体 春夏秋冬

汉字一直是在简化的:

在甲骨文、钟鼎文时代,记录的都是非常简要的,虽然还没有到达文赋的阶段,但是后来文明的发展,教化社会的需要,篇幅越来越长,在春秋战国,书写的载体很贵,书写工具也非常的少,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刻碑、刻在竹简上,如果记录一些东西,笔画繁多的篆体自然就是非常的令人痛苦,也严重影响效率,而且是手抄时代,所以简化又到了必要的时候了。

秦篆代表秦诏

春秋战国实际各国都有不同的文字,虽然大同小异,但是差别还是很大,这就同即使现在方言互相交流也非常的不方便,所以才有普通话,《尔雅》实际就是古代的普通话,也是为了交流方便 。历史车轮到了秦统一全国,中国第一次有了大一统的社会,换句话说封建社会第一个朝代就是具备了国家要大一统的概念,秦始皇不管后人怎么评论, 但是不能否认他是有大智慧的,统一六国文字并形成秦篆,就是小篆,统一度量衡。

为什么统一文字,同样是为了书写记录要求,同时也是让文字有统一性,易识别性和易写性。

后来秦代小篆之后又出现了隶书,又称秦隶,这个简化的跨度非常的大,这自然提高了书写效率,易学性、易书性、易识别性还是主要简化目的。隶书就是秦篆的简化字,到了汉代,汉隶对秦隶的笔画又做了进一步改进,易书写性更强了。

汉隶代表 曹全碑

汉隶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,东晋是因为偏安于江南,所以出现了成熟的楷书,又称晋楷,不得不提的是行书实际在当时也归于楷书的一种,只是后世为了区分把行书分为行书和行楷,楷书又称正 书和真书;北方则是延续了汉隶的书写法度,以魏碑为代表,晋楷和魏碑都可以看成是隶书的简化版本。到了唐代中国出现了集晋楷和魏碑优点于一身的唐楷,这时的楷书更成熟,书写更是规则明显,秀丽易识别性,并成为官方行文的主要字体。实际隋代就已经有了唐楷的雏形,如《隋苏慈墓志》就是代表。

王羲之 兰亭集序

魏碑 《元腾墓志》

隋 苏慈墓志

印刷术使用更简化更容易雕版的楷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,而不是楷书是因为印刷而产生:

唐代雕版印刷术使用楷书的字形,是因为大小基本一致差异不明显,笔画也统一,易识别性和易书写性也自然不在话下,所以这才使用了最为优秀的汉字字体之一楷书。

雕版印刷示意

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出现,也是使用楷书,这证明楷书是非常优秀的,虽然走到清代晚期,中国印刷方面还是有些书籍喜欢使用刻版印刷,尤其是书法和画谱类,但是活字印刷术也有其独到之处,同时并存发展中。当然也这同中国文化长期是文人占据主流有关系 ,也可以说是文人情怀使然,他们更愿意选择手写体的刻版印刷书籍。

活字印刷

在唐宋之后,元代赵子昂和明代馆阁体也曾经被大量使用在雕版印刷上,而且之前则是楷书四大家中唐代的三家欧阳询、颜真颜、柳公权字体也被大量使用在印刷上,即使不是楷书四大家的褚遂良等等的楷书也被大量使用。充分说明楷书的优秀之处。

柳公权玄秘塔碑

颜真卿 颜勤礼碑

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

实际宋版书活字印刷用得比较多的,而且宋代书籍印刷是井喷时代,后世也就明代可以同宋代相比,但是相当一部分却是翻刻、精校宋版书,也很难同宋代相比。活字印字固定,拆版和排版方便,不需要一书一版,工作量也变少了,同时雕版书字坏了几个整个版就报废了,而且一套雕版刻制费事不说,还印不了多少就报废了,也许有时就是坏了一小部分而已 ,而活字印刷不存在这个问题,而且即使是坏一个字替换就可以了。当然雕版有雕版的不可替代之处,比如书中的画,有些版用活字也排不出来。

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

宋代的印工们还发现活字单纯用书法上的楷书字体,笔画的末端和转折处最容易磨损,活字使用寿命不长,他们就在楷书的这些地方加粗或者增加锐角,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宋体就出现了,实际宋体是后世的称呼,它的基本原型还是基于楷书,后世是因为宋版书大量采用这样的印刷字体,所以称为宋体,当然也有人认为宋体借鉴了瘦金书,也有人认为是借鉴了秦桧的宋体,因为秦桧发明的宋体曾做为宋代的公文字体。

楷书做为中国书法最后出现的字体,是中国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,而它是起源于书法,而不是起源于印刷术,宋体才是真正意义的印刷体。